鮀城十二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二章 尘埃落定,大宋第一奸臣,鮀城十二郎,全本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石氏自尽了!

就在张辰终于拿到签押,与突然“伤重痊愈”的刘鸿火速赶往官驿的当口,迎面却撞见满脸无奈的马武,身后的一帮弓手及乡勇走得宛如后世的伪军一般,三三两两各成队列,尽皆疲惫不已。

就在半个时辰之前,许是贴身侍女翠儿一早便不见踪迹,加上官驿外头围满了县衙的公人,躲在后院的石氏还没等到公人们拿到签押破门而入,便已暗自回房里上了吊,直到一名侍女察觉不见动静闯了进去,很快官驿中便传出了嚎啕的哭声......

人犯虽死,罪责难消。

县衙里,刘鸿作为押司,指挥着张辰等一众贴司小吏们连夜写了有关案情的陈述,第二日一早便遣人将人证翠儿和一袋物证,一同送往了房陵城,毕竟此案已被房州知州过问,总要给上官一个交代。

送去州治的案卷,按照程序自然是要经过几位亲民官之手才可上报。根据以往的规矩,纵使里头没有差错,老爷们也会强行抠出一两个字修改一番,彰显作为上官的英明。

而这回却是教人纳闷,有关陈恪命案的这封案卷关系到几位老爷的前程,应该更加审慎,甚至该来回扯皮推诿一番才对。

岂料知县、县尉、县丞、主簿这几位老爷这回竟然诡异地保持了默契,对刘鸿呈上来的案卷完全同意,丝毫未改动一字,就这么报了上去。

但直到案卷送走时,刘鸿和张辰等人才知道,虽然几位官老爷没有改动原文,却还是暗自加了点料,除了王禄稳坐泰山之外,吴通、孟子临、赵清各自加了一小封作为附卷,至于里面写的什么便不得而知了。

在这之后又过了两三天,整个竹山县里面关于这桩命案,再一次流传得沸沸扬扬,在街市上一共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个是石氏在犯案后蛊惑吴知县抓错了人,又收买了监牢的节级癞三与其同谋,后来吴知县慧眼如炬识破了她的凶相,率领县衙一众好手火速破案,最终石氏走投无路上吊自尽,冤死良民的癞三也在写下供状后羞愧自刎。

还有一个版本,是说其实此案告破与吴知县无关,要归功于县衙里的王县丞!当吴知县是非不分时,是王县丞领着一位年轻的贴司暗中查访,最后从石氏的侍女处看出端倪,破了这桩案子。

总而言之,街巷上所说的完全是相反两个版本,但在几天之内却都同时宣扬开来。

不但在街头巷尾开始流传,后来在各处茶馆酒肆、勾栏瓦子各种娱乐场所里头,居然有几个说书人同时说起了关于这件案子的评书,把这出勋贵之女谋害亲夫的案子说得活灵活现,各种情节跌宕起伏。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闻,而朝堂上的那些官员对这些传闻,肯定是不屑一顾的。

眼看着又四五天过去了,上头的批文也终于传了下来,陈家侍女翠儿投毒以奴弑主判了秋后问斩,死去的癞三家产亦尽皆罚没;至于首恶石氏既已自尽,其身后问罪有关勋贵,需待刑部呈报天子定夺。

而在牢里死于非命的阿树,尸首最终也交还老钟,归乡里入土为安。

这阵子老钟在县尉孟子临的软硬兼施之下,硬生生在竹山县里绕了十几圈,差点没跑断了腿,但好歹是案情昭雪,还了阿树清白,却也是心满意足,并不敢对县衙表现出丝毫的怨言。

至于此案对竹山一众官吏的影响,答案还未揭晓。

尘埃落定,自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

时间已经快到了深夜,空闲下来的王禄拿出一本书,正要在灯下看一会儿就准备就寝安歇。

就在这个当口,有仆人传话说,外面一位张三郎来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洪武大帝?本太子的傀儡而已!

水一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