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泽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2章 身着青衣一足无,剑予九天,明泽元,全本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出离了哈思罕关后,林鹿琰仔细观察着李先生的神情变化。他发现李先生原本紧绷的脸色逐渐放松下来,仿佛卸下了心头的重担一般。于是,林鹿琰趁机好奇地开口问道:“师父,雒华神这个名号对我来说十分陌生,您能否给弟子讲讲其中的故事呢?”

李先生默默凝视着远方,目光似乎穿越了时空,落在那遥远的过去。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轻声说道:“要说起这雒华神啊,其一生可谓历经风雨、饱经沧桑。”说话间,李先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感慨和惋惜。

林鹿琰转过头,望向身后渐行渐远的哈思罕关,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敬畏之情。他知道,在这座古老关卡背后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和传奇。而此刻,李先生即将揭开雒华神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传说中,雒华神本是中央婆娑世界佛前的一盏明灯,但因得到世尊净梵天的点化而化为人形,并成为中央婆娑世界负责掌管火烛的僧人。

一日,世尊决定闭关修行,神僧自在王却选择在此时前来拜佛。按规矩,雒华神将引领神僧自在王前往佛堂上香拜佛。待自在王朝世尊金身施礼参拜完毕之后,雒华神应手捧佛灯,于自在王头顶盘旋三周,表示对世尊点化之恩的敬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他已重复千遍万遍、熟稔于心的动作,却在今日出了大岔子——当雒华神绕行至第二圈时,不知为何原因,其手中的佛灯竟突然滑落,刹那间,佛灯内的灯油如倾盆大雨般尽数泼洒在自在王的头顶……

这位神僧自在王一直以来都被尊称为释门中的"第六位大菩萨",尽管他并没有正式获得菩萨的封号,但其实力和手段却毫不逊色于释门的五位大名鼎鼎的菩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在王的战斗能力更是堪称绝世无双,甚至可以与释门最强战力——大势至菩萨相媲美。

自在王心中的怒火瞬间升腾而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怒情绪,竟然在神圣的佛堂之中与雒华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那时,雒华神只是一盏小小的佛灯而已,但却遭到了自在王无情地打杀,并坠入轮回之道。然而,命运弄人,这雒华神转世成了雒华草,并在日夜吸收日月精华后,奇迹般地修炼成妖,最终还化作人形。

自此以后,雒华全心全意投入到修行当中,经过三千多年的磨砺与成长,终于修成正果,迎来了妖生中的三灾九难、十七劫。只要能顺利渡过最后一劫——天雷劫,雒华便可超脱地界束缚,飞入天界,成就一方妖仙之名。

但正当最后一道天雷即将劈下之际,全神贯注应劫的雒华竟遭人暗算!仅仅一瞬间的分神,就让雒华的肉身灰飞烟灭,千年来辛苦积攒的道行也几乎消散殆尽。幸运的是,他的三魂七魄尚且完好无损。

而那个偷袭雒华之人,自始至终都隐藏得极深,雒华甚至连对方的面容都未能看清。他苦思冥想许久,始终想不起自己曾与何人结怨至此。

雒华感到非常无奈,但他别无选择只能重新开始。然而,自从肉体被毁后,他发现自己已无法再修炼,只剩下三魂七魄的雒华宛如一个孤独无助的鬼魂般漂泊于这个世界之中。他漫无边际地走着,一路目睹了无数的苦难与不幸。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深处的不甘和怨恨渐渐消散。

雒华实在不忍看到人世间如此多的痛苦折磨,于是决定采取附身的方式来惩罚邪恶、救助危难之人,并践行正义之道。久而久之,雒华声名远扬,深受百姓们的敬仰与爱戴。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善行义举,纷纷建造庙宇并塑造金色神像以供祭拜;同时虔诚地向雒华敬奉香火,表示感激之情。

自那时起,雒华原本破碎四散的肉身竟开始慢慢凝聚起来。只要香火持续不断、众人对他的信仰永不熄灭,那么总有一天雒华的肉身将会完全复原。到那时,雒华将有机会再次迎接天雷劫的考验,向着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迈进。

然而世事难料啊!眼看着雒华的肉身在即将彻底凝聚成形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发生了——法源寺的那群僧侣竟然开始疯狂地打砸各个地方供奉雒华神像的庙宇,并四处散播谣言,污蔑雒华为妖邪之辈、邪恶怨灵转世,如果有人胆敢信仰雒华,必定会遭受上天降下的责罚和灾难。

更为诡异的是,在此之后,许多雒华的信徒接二连三地遭遇不幸,有的人离奇失踪,有的则莫名其妙地惨死街头。如此一来,原本香火旺盛的雒华神庙变得门可罗雀,昔日热闹非凡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面对这一连串令人震惊的事件,雒华心急如焚。他苦等数年,本以为终于可以重获新生,但如今肉身迟迟未能凝练成功不说,还遭受到这般诋毁与攻击。无奈之下,雒华只得附身到凡人身上,亲自站出来为自己辩解和抗争。可惜势单力薄的他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之中,不仅遭到了法源寺众僧以及一群来历不明的高手围攻,而且身负重伤,最后只能狼狈逃窜。

随着雒华的逃离,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雒华神庙也纷纷毁于一旦,成为一片废墟。这场风波过后,原本海量的信仰者,也纷纷背弃了他们所膜拜的神灵,如果继续如此下去,雒华神必然像他的神庙一样湮灭在历史之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没多久,潇湘大帝踏上北伐之路,欲征服北方广袤大地。大军行至现今哈思罕关时,却遭遇阻碍,停滞不前。面对这一困境,潇湘大帝决定广纳天下贤才,借助修仙者之力攻克哈思罕关。

然而,历经数番尝试后仍未见成效。就在此时,听闻此事的雒华竟悄无声息地潜入潇湘大帝营帐内,并附身于一名武将身躯之上。随后,他主动请缨,表示愿助大帝一臂之力。

潇湘大帝作为末代人皇,身负真龙之气,雒华能轻易对其近身侍卫施展“撞客”邪术,令大帝深感诧异。于是,大帝盘问雒华为何而来?因深知无事不登三宝殿,一个妖魂竟敢擅闯军营直面帝君,且声称可助己方获胜,绝非仅凭善念驱使。不出所料,雒华当场提出两项条件:若大功告成,务必拆毁法源寺、驱散僧侣,并于旧址兴建雒华神庙,还要为其塑像铸金供奉。

潇湘大帝心中暗自讶异,雒华居然有能力“撞客”自己身旁的武将,但对于雒华能否真的战胜猛将哈思罕仍心存疑虑。因此,当雒华提出这些条件时,潇湘大帝并未深思熟虑其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毫不犹豫地一口应允下来。紧接着,雒华神如鬼魅般悄然离去。

当日,城门关隘被攻破,潇湘大帝率领大军乘胜追击,一路北上,最终成功活捉了悍将哈思罕。正当全军欢庆胜利之际,雒华神却再度出现在潇湘大帝身侧,要求他履行诺言。然而此刻,潇湘大帝回想起那些条件,不禁陷入了沉思与犹豫。

尤其是要推倒寺庙这一条,无疑意味着毁坏佛像、亵渎神明。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引起民愤,更可能触怒上天,招致不祥之灾。面对如此艰难的抉择,潇湘大帝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

毁佛、谤佛这样的罪责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和报应,即便是强大如潇湘大帝般存在也不愿轻易去承担。无奈之下,潇湘大帝只好鼓起勇气试图劝说雒华改变主意。然而雒华性格十分固执倔强,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告。

虽然此时的雒华还只是妖,但这不代表他愚笨无知。事实上,法源寺的突然现身正好解开了他心中一直以来的谜团——究竟是谁在关键时刻对自己发动偷袭?一次两次或许还能忍受,但事不过三!正是因为如此,雒华才决定寻求潇湘大帝的帮助,希望能够借助人王的力量与法源寺乃至其背后的势力相抗衡。可让雒华始料未及的是,潇湘大帝似乎对法源寺心存顾忌。

此时此刻的潇湘大帝其实正怀揣着统一整个修行界的雄心壮志,而作为佛门重要势力之一的法源寺自然也被囊括在他的计划之内。正因如此,潇湘大帝无法履行之前对雒华许下的承诺。

对于潇湘大帝的失信,雒华心中的愤怒和失望难以言喻。此刻的他,内心充满了对潇湘大帝的怨恨,甚至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附身到对方身上,以泄心头之愤。然而,尽管雒华拼尽全力,试图附身于潇湘大帝,但终究还是徒劳无功。

原来,潇湘大帝身上背负着真龙之气,这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让雒华的附身企图化为泡影。而就在这时,一个关键人物悄然登场——章孝正。此人身份非同一般,乃是潇湘大帝最为倚重的智囊团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仙道八大家中的翘楚。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章孝正日后还成为了天师府的首任掌教天师,并获封“守正大天师”之尊号。

实际上,章孝正早已隐匿在暗处,默默观察着一切。当他目睹雒华附身失败的那一刻,便迅速施展法术,将雒华牢牢地控制住。原本,章孝正打算毫不留情地将雒华当场击毙,以绝后患。但令人意外的是,潇湘大帝及时出手制止了这一举动。

面对被束缚的雒华,潇湘大帝心生愧疚之情。他深知自己辜负了雒华的信任,于是再次诚恳地向雒华表示歉意,并提出愿意在其他地方为其建造神庙、塑造金身,以示补偿。然而,雒华并未领情,果断拒绝了潇湘大帝的提议。显然,他已经不再相信潇湘大帝的承诺,对所谓的补偿毫无兴趣。

尽管雒华对潇湘大帝提出的新建议持拒绝态度,但潇湘大帝依然坚持己见,竭力排除众议,成功地保护住了雒华。不仅如此,他甚至还不惜耗费巨资,在哈思罕关内为雒华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无比奢华的神庙。

关于雒华的去留问题,在潇湘大帝与众位大臣之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雒华企图附身于潇湘大帝的行为,令以章孝正为首的众多臣子深感不满和忧虑。他们难以信任雒华,然而,潇湘大帝却认为自己在此事上有所亏欠,执意要保全雒华为其撑腰。经过长时间的争执不休后,双方最终不得不各自退让一步达成妥协:大臣们放弃了将雒华魂飞魄散的主张,而潇湘大帝也不再执着于赐予雒华自由之身。

这位曾助力潇湘大帝夺取哈思罕关的雒华,就这般无奈地被封禁在雒华神庙内所供奉的神位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最佳修仙狂婿

平凡老蜗牛

都市最强狂兵

大波斯